今天是:

豫商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豫商风采 > 豫商风采

张社林:跌宕人生,拼搏不息

信息来源:四川省河南商会     点击数:9947次    更新时间:2013-04-27 12:34:49

闯出一片天
主动扔掉铁饭碗魄力

       没有完结,但总有个开始。那便是1966年,河南华县一个乡村小镇,张社林在那里出生。出生时,父亲正在北京航天系统工作,曾为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担任了四年多的警卫。出生后不久,张社林便随母亲来到北京,之后,因父亲工作调动,先后在北京、山西生活,1979年,父亲所在单位调至四川,支援三线建设,自此定居。
       中学毕业后,张社林考入四川航天工业学院(现四川航天职业学院),学机械专业。1986年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张社林没有继续学业,而是进入航天部的7303厂做一名技术员。原以为,受父亲的影响,张社林应该心怀一颗蓝天梦,可生活的现状没有提供太多梦想的空间。当时工人家庭普遍比较拮据,张社林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妹妹,作为长子的他,心中的梦想不是当科学家,而是能挣到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张社林在厂里的工作听上去很牛,装导弹:海欧四号,鹰击六号,每月工资300多,在当时也还算不错。但做了两年,他便有新的想法,跑销售。当时厂里的劳动服务公司,属大集体企业,政策比较灵活。张社林就想去试试跑销售。一个月后,他拿下人生中第一笔业务,卖课桌椅,张社林内心有了成功的满足感。尝到了甜头,于是他就向领导申请正式调到劳动服务公司,但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放着铁饭碗不要,跑到下面去冒险”。张社林却依然坚持,“当时心里就存着一个信念,不能一辈子这样安于现状,一定要走出大山沟”。而厂领导也觉得张社林在谈吐、应变能力,文化基础各方面都是个做销售的料,于是给他开个了特例,以签订单位内部劳务合同的方式把他调到厂里民品创新单位,生产卷帘门的一分厂,那里比劳动服务公司高一级。

苦就一个字
“万元户”荣光背后的汗水

       一分厂机遇大,但风险也更高,业务员跑销售没基本工资,报车费不报住宿费。可刚20岁出头的张社林,初生牛犊不怕虎,加上之前又小挣了一笔,信心正足,扛着胆子就上。
        张社林一去就被分派跑万县地区,那一带主要是山地、丘陵,他每天坐着破旧客车在万县九县一市间的盘山路上穿行,没车的地方就靠两条腿,一天走个5、6公里太平常不过。“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一个夏天可以穿破三件衬衣,全是领子被汗渍蚀破。”张社林回想当初确实挺艰苦,可那时并不在意,在挣钱的强烈欲望面前,苦都被忽略。
       可这样辛苦的跑了三个月,张社林准备的一千多生活费消耗殆尽却没见一点成果,领导也很纳闷,“张社林,你之前创造的业务神话怎么到这边就不灵了?”可张社林清楚,推销卷帘门是项工程业务,不是立马见效的。就在第四个月,回报现实了。张社林签下第一个单,万县地区烟草公司,在建办公楼和家属楼的卷帘门及空芯钢门窗。当时竞争非常激烈,张社林想了个招,私下给客户透露工厂是军工企业,做导弹的,材料品质有保证。他又自掏腰包花300元包了辆车请客户到厂里参观。客户到厂里一看,七八米长的导弹放那里,很震撼,就此敲定这笔业务。89年底时,张社林实现年收入上万的梦想,买了辆二手铃木摩托车,成了厂里骑摩托的第一人,一时间,在厂里风光无限,被奉为年轻人成功的典型。
       在“万元户”的光环背后,是一股勇往直前的精神。张社林有着典型双子座的个性特征,“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做百倍努力。”
       到了风云际会,浪潮汹涌的上世纪90年代初,全国三线企业整体搬牵,这股时代变革大潮又为张社林创造了一次更大的发展机遇。
       张社林所在的一分厂第一拨迁到龙泉,之后和龙泉当地一家建材厂合资,成立经营部,做钢材贸易,张社林任经营部经理。“1992年,国家整顿金融秩序,钢材十分吃香,当时,只要你手上有钢材的提货单,转手都可以挣钱。而我们厂是军工企业,有指标,有库存,更恰逢搬迁,钢材也就用不上了。”张社林敏锐地嗅到其中的商机,凭他的执着和诚意,拿下这笔业务,迅速在两三个月就卖出两三百吨钢材。半年后,他买了辆全新的雅马哈,又再次风光了一把。

永不曾言弃
风雨过后才见彩虹

       1993年,随着改革力度加剧,传统军工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张社林此时也遭遇创业的第一个下坡。那年,张社林偶遇一故交,介绍他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生意——走私车。向来敢于冒险的张社林被吸引,一下子扎了进去。可最终却是落得前功尽弃,之前挣的钱几乎赔了个干净,瞬间就被打回原形。
       其后的两年时间,张社林陷入事业低谷。1995年,原一分厂厂长找到张社林,请他去自己与朋友在宜昌合作的一家农用车生产厂当副厂长。可一年多下来,张社林内心涌动的创业梦让他始终不安于打工的现状。某次,张社林去重庆看一朋友,当时朋友正在做毛肚之类的火锅水发货生意,而张社林老家正好是牛肉副食品加工基地,当地毛肚很便宜,十元一个,清理干净,拿到成都批发市场可以买到80、90元。当时胆子大,做了简单的市场调研后,张社林就带着3万元进货去了,第一拨卖了6万元。由此坚定信心。
       听上去,这不起眼的毛肚生意挺赚钱的,可真正接触,就会知道那是一项又苦又臭的活儿。当时张社林去老家收毛肚时,正值冬天,气温零下十几度,把收来的毛肚,先倒粪,再放在一个大坑里用盐腌,手还要下去捞洗,在那种严寒下,手一伸进盐水就冻得几乎没知觉,但一碰,又钻心的痛。家乡人也没想到从城里来的张社林能吃这种当地人都不干的苦。但张社林认为既然有人能干,那他也可以,为了创业的成功,什么样的苦和累都愿意扛。后来,他在成都东站租了间小平房当库房,同时自己也住在里面,晚上只有老鼠做伴。老领导去看他,一推门,一股难闻的臭味差点没被熏出去。很惊讶,“张社林,你真还做这个呀!”
       张社林不怕吃苦,可创业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吃苦。第二次他和朋友合伙做,结果却因为对毛肚加工工艺不太懂,对产品本身也没研究透,除去中间的消耗,只够成本,朋友觉得这条路行不通,便改行做起消防行业。而此时,之前做走私车的朋友又找到张社林,在暴利面前,他没忍住又再次入伙,结果又再次翻船,再次被打回原形,甚至负债。
       这一路的跌跌绊绊,起起伏伏,让张社林尝尽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此时的张社林感觉确实有些累了,脑子也乱了,想休息一下。那是1997年,刚结婚的张社林,在家里闭关一年,认真反思创业的成败,重新省视自己对理想和现实的判定。
       在一年的闭关期里,张社林得出一个结论:要做一个行业,就先到那个行业打工。于是,他决定还是从自己熟悉的钢材行业入手。1998年,张社林先是应聘到四川省乡镇企业公司负责销售,可在随后公司资金链出现问题。张社林又来到四川金广集团,担任分公司副总。半年后,张社林的销售实力被公司高层认可,随后陆续担任重庆公司副总经理,成都公司总经理,川东公司总经理,汽车公司总经理,一年销售好几千万。那期间公司效益突飞猛进,对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优厚福利,比如一年有四次带家属免费旅游。
       如今金广集团已是一家资产近百亿上市公司,张社林如果继续自己的职场之路,想来发展也是不错。可“自己创业”似乎是张社林个性基因决定了的。

敢拼才会赢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1999年底,之前做消防的朋友因业务拓展困难来找张社林合伙时,他的创业梦又开始萌动,犹豫再三后,他选择放弃令人羡慕的工作和职位,再次拿出最初跑业务时那种干劲开始新一轮拼搏。
       凭着一股韧劲,张社林骑着自行车,在快半年时间后,拿到第一个单,省电信公司消防维护,15万合同,解了公司的燃煤之急。可半年后,因为与合伙人在经营理念上发生分歧,大家决定分家。分家时,合伙人直接拿走现金,而张社林则选择分到公司的几项业务、技术人员和一辆奥拓车,他清楚,对今后的创业,这些比钱更重要。自立门户后,张社林拥有了自己第一个独立公司办公室,锦城大厦18楼1806室,张社林现在都记得十分清楚。因为这是自己事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起步。 
       自从涉足消防行业后,张社林就买了许多消防书籍,认真学习,记得一本《消防知识百问》,放在床头翻了一年,书都翻破了。张社林从以往的凭着胆大吃苦的几番创业经历中总结出教训,“想法还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实现,一是经济情况,二是专业知识和经验。做一行,必须得专一行。”一年多的苦心专研,张社林已经可以在不带技术人员的情况就能与客户在基础技术层面交流,业务量明显提升不少。2002年,公司得到成都双流机场的一个业务机会,会谈之外,客户看到张社林老旧的奥拓车,就开句玩笑地打趣他。张社林被触动,意识到车也是公司形象和实力的一种包装,“该要的门面还是必须有的”。可当时手上现金不过十来万,张社林原想买辆桑塔纳,但最后一刻他决定一步到位,按揭买辆更有档次和商务风范的帕萨特。
       车一到手,张社林就到圈子里同行面前兜了圈,不是炫耀,而是博得大家的认同,认同他的成功和实力。买车对当时的张社林来说,更是一种大手笔的风险投资,一个月4千多的月供,督促着他必须更卖力地扩展业务,维系公司发展。
       事实证明,张社林此番风险投资是值得的,在换车后的第二年,张社林就拿到双流机场国际候机厅消防维护的合同,这是张社林当时有生以来个人接到的最大一单业务,而且还关系到政府形象工程。
       可拿到项目的喜悦和兴奋还没过,紧接着张社林就被当头泼了一盆冰水。
       在复核预算时发现,公司做完这笔业务不仅赚不到钱,还亏损30万。主要原因便是机场指定为该项目提供零备件的美国霍尼韦尔公司成都办事处,背弃之前承诺取消价格优惠,平白涨了几十万。这对张社林无疑是个沉重打击,他为此揪心、焦虑、愤怒,甚至想要不就损失8万定金,退出项目。后来在机场方的协调下,张社林还是进场开工,但同时,他也想法绕开霍尼韦尔公司成都办事处,跟上海分公司谈,优惠幅度还是没有达到预期。于是,张社林通过朋友找到霍尼韦尔公司北京公司,结果那里给出的价格比之前成都办事处承诺的优惠更大,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之前的亏损,反倒能多赚几十万。
       其实,其实用“塞翁失马,焉之非福”,来形容张社林此番机遇并不太准确,因为他的好运不是等来的,不是老天爷平白赐予的,而是靠他的汗水、努力和智慧创造的。并且,张社林也为此付出健康的代价,因过度疲劳和焦虑,导致双眼视网膜出血,使视力受损。今天,我们坐在张社林对面,可在他眼中面孔却有些模糊。
       其后在一年的机场项目施工过程中,张社林在机场附近农舍租了个小院子,现场办公,天天就守在现场,一颗螺丝丁都自己买,为了能更准确地摸到市场价格,从而大大节省采购成本。最终公司利润远超之前预计。

“舍得”的意义
人脉是第一生产力

       张社林的第三次创业,非常艰苦,全部从头学起。机场的项目完工后,事业上小有成绩的张社林这时感觉自己还需要在文化上进一步充实,于是,报考了川大EMBA。在课堂上,一位老师讲的话,让他受益匪浅。“商业关系不过舍得二字,用俗说就是‘人聚财散,财聚人散’,经商就是一种平衡得与失的技巧。”性格热情,善于经营朋友关系的张社林认识到,生意主要靠的就是沟通,把舍得二字研究透了,肯定能成材。有句谚语“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张社林从中读到的是“先懂得舍,不要先去想得自然会得。”政治上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生意圈中,可以说人脉才是第一生产力。
       正是因为在EMBA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知识和人脉资源,张社林的事业由此走上多角度扩张之路。并且,每一步都稳扎稳打。
       2003年,张社林成立了四川科志机电工程有限公司(今天科志建设的前身),营业范围包括消防、智能化。随后,科志机电公司又拿到消防、智能化、机电安装、钢结构和电力,五个项目的二级资质。如今已升到一级。这几年的零敲碎打的也做了几个亿的工程
       2009年五月份,张社林开始筹化中电信泰置业(北京)有限公司,公司的大股东是国家电监委下属单位中电集团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张社林以民营企业身份参股并成为第二大股东。公司下属几家分公司,有在呼伦贝尔草原投资景区开发;有在海拉尔市进行房地产开发;有在北京做一级土地整理。
       同年,张社林又成立了四川科志人防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生产人防设施,并联合总参科研部门,重点做新产品研发。并且,还准备在全国各地办分厂,销售零备件,力争在三年内达到两个亿销售额。张社林给自己定的发展目标是将公司做成涉足军控的大型企业,包括军事科研。
       前年,张社林又以第二大股东身份入股九寨沟高原食品有限公司,公司除牦牛肉食品生产加工外,还和新希望集团合作,成立阿坝新希望,准备打造九寨沟第三大景区——藏羌文化田园区。由此张社林涉足文化旅游产业。最近,他又参股了首农集团控股的“北京双桥信泰发展有限公司”,同样进行文化产业开发。

55岁后的人生
用慈善完成自我升华

       没有上过大学的张社林,一直想真正成为个“文化人”。之前在与中电传媒等文化圈层交流中,慢慢激发出他对文件的兴趣点,“感觉自己文化修养也深受熏陶。”当财富积累到一定阶段,自然就生于更多精神层面的追求。
       当张社林驾驶小行飞机,在呼伦贝尔草原贴地飞行时,一尺多高的青草被疾风卷起层层波浪,飞机犹如划过一片绿色海洋。飞翔的奇妙体验让张社林相信,私人飞机低空飞行必将成为未来极具潜力的发展领域,因为,人们追求财富的目的不就为了以各种形式不断感受自我,挑战自我?
       今天,张社林名下的企业已让那张小小的名片略显拥挤。而他也是近知天命的年龄,体力和精力不复当年,张社林也在思考,如何从商战的一线慢慢退居幕后决策者位置。但自己还是设定了一个奋斗目标:在55岁之前,在名下众公司中,有两家上市公司,而所占股份有一家进入前五名,两家进入前十名。
       事业的拼搏之外,他也预留了块“自留地”——慈善,目前身为“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理事的张社林,预计在今后将自己更多的精力分配给慈善事业。
       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索罗斯、戈登•摩尔,这些全球著名的亿万富豪,同时也是出色的慈善家,从向社会攫取财富转而向社会散播财富,这是一个成功企业家共通的人生自我升华。张社林的财富当然无法与其相比,但他也同样通过慈善,回馈社会,寻找自我的净化与升化……

 

上一篇:紧跟党走 勇毅前行 在建功新时代中奋发有为——四川省

下一篇:王杰的人生三情

豫商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