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民风民俗

当前位置:首页 > 川豫魅力 > 民风民俗

光彩的人生-记述情系西藏的河南老人冀文正

信息来源:四川省河南商会     点击数:6210次    更新时间:2015-01-15 14:50:39

      作者:雷新乾  四川省河南商会顾问、四川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原副主任

      这里叙述的是一个耄耋老人的故事。冀文正(下简称冀公),男,汉族,1933年8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邓州市赵集乡冀寨村一个佃农家庭,今年已是82岁老人。冀公从8岁开始至15岁断断续续读了不足6年书,1948年9月开封解放后尚未中学毕业就投笔从戎,历经多次战斗,如淮海战役、渡江解放南京、进军大西南9个省市、解放四川、西康的战斗,他都参加了。1950年进军西藏、1959年平叛改革、1962年对印(度)自卫反击战也有他的身影。冀公在西藏工作生活47年,其中1954年至1970年在“独居一偶”的墨脱县(全国最近才通公路的一个县)工作,任县委办公室主任、常务副书记,其余时间在西藏自治区民政厅工作,任副处长、残联副秘书长。1988年离休,1997年异地安置在成都,由武侯区老干局代管。1949年7月在南京加入共青团,1954年在墨脱县入党。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

      冀公来到这个世界至今已经82年了。从他参军至今也66年了,仅在西藏工作就达47年。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冀公经历了许多事情,受到了许多教育,增长了许多知识,冶炼了情操,夯实了世界观,对党对人民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虽也有失误,但主流始终是好的。冀公回忆往事时无怨无悔,感到自己没有浪费时光,心境踏实,活得很顺心,很有意义,很有价值。
                       一
      冀公常说,他这一生仅作了两件事,而且都作得很园满,很成功,收效颇丰,受到社会赞赏和好评。其中一件是硬任务,因为他是军人,是党员,是党的人,是毛主席的人民战士,必须听招呼,党叫到哪就到哪,党叫干啥就干啥,而且要干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从川南安家到进军西藏,从波密林芝调往墨脱边防,他都愉快地服从调动,而且很快学会了藏语藏文、门巴语和珞巴语,得心应手地投入工作,不但不需要配备翻译,而且还担当了给许多领导和同伴的翻译。在墨脱工作16年创造了奇迹,仅休假4次,翻越22次喜马拉雅山,12趟沿江穿越雅鲁藏布大拐弯。尤其是1962年6月8日带领15名勇士经过3天3夜强占月儿冬垭口,提前23个小时进驻战区,阻止了外军拟于10日侵占我墨脱的企图。总参两次在全军通报表扬。16年边防工作没有出现过任何涉外事件,工作成效巨大,多次受到立功嘉奖和晋升工资。这些荣誉既是对冀公工作的认可,更是对他的鞭策和鼓励,他把这些看作是自己继续努力,发挥余热,扬长避短的动力,表示要继续为人民做点贡献,继续为振兴中华奋斗终生。
                      二
      冀公一生做得另一件事是积极不懈地努力,为了实现珞巴人和门巴人的尊严。康藏公路(后易名为川藏公路)即将通车西藏波密扎木前的1954年秋,冀公被中共波密分工委派往墨脱工作。那里位于喜马拉雅山南坡,雅鲁藏布大峡谷中,那里居住着珞巴人和门巴人,他们的语言、习俗、心理素质等均不同于藏族和其他民族,完全应该成为单一民族,但在藏文和西藏口语中均称他们是“野人”,“不开化的人”。实际上,他们纯朴、诚实、好客、勤劳,是不上锁的人。冀公经过9年时间调查整理了11件材料上报有关单位(其中有一件1.5万字的原始材料写在日记上,妥存至今60年了),国务院于1964年和1965年分别批准门巴族和珞巴族为一个单一民族。解放军报、西藏文化报等许多媒体均称冀公在民族的认定上功不可没。
                      三
      抢救珞瑜文化刻不容缓,这是冀公主动担当的软任务,实话说,这是一件极难的任务,不但要大投入,大吃苦,而且不宜显现效益,得不偿失。他的半个世纪的实践完全印证了如上说法,但他不后悔,他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珞瑜”指西藏东南部的那一块12万平方公里的地区,这里居住着土著人珞巴族30万和10万门巴族人及万余藏民。其中9万平方公里从1914年开始逐渐被英帝国主义和印度扩张主义者逐步蚕食侵占了。珞巴族和门巴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完全靠口头传承,因此,局限性大,极易消失。他们深居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和原始森林中,一年仅有四个月从陆路可以通行,其余8个月时间人畜不能通行,称为“雪封山”。由于交通闭塞,珞瑜文化古老、原始、独特、奇迷,它保留了人类童年的美好记忆,是人类学文化多学科研究不可多得的“活化石”,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能可贵的“绝品”。从1952年开始无目的的搜集故事、歌谣、,觉着怪有意思的,但是不自觉的记录的。后经过学习国内外学者的著作,逐步提高了认识,搜集时有了目的,有了计划,有了提纲,在实践中逐步得到了完善健全,随着语言的精通和人际关系的密切,搜集起来得心应手,随时问随时记,开头是口问笔记,后来采取了录音,效果好,成效大。他在墨脱县工作16年采得了大量原始资料。1970年调拉萨工作后,利用闲暇时间分类整理,发现未知数太多,故采用“请出来”的办法,在18年的时间里,在雪开山季,特请了6批15名民间艺人前来拉萨家中,自己负担全部费用和误工费,每批需花3千多元,相当于他三年的工资节余。这种录音方法比较先进有效,时间充足,环境安静,利于思考不愁缺电长时间录音。6批历时两个多月采得上百万字第一手原始资料,其中不少是闻所未闻的珍品,科学价值较大,含金量很高。
      冀公越学习知识越多,但仍感觉空虚,资料搜集得越多,越感到不全面,不系统,未知数更多。因此,思想上早作了有再次故地重游的打算,做了搜集的具体计划,有提纲,有未知部分及物质准备,只待东风了。看来“走进去”更为重要。1988年机会终于来了,55岁的冀公按规定被批准离休,于雪开山的7月只身前往墨脱采风,又于1991年和1996年9月两次故地重游,其中最后一次是他64岁时第28次徒步翻越喜马拉雅山,在世界第一大峡谷中遨游了8个月,有一天就被蚂蝗叮咬了34个伤口,流血不止,足足有一茶杯。这几趟吃了大苦,花了大钱,10年工资节余花光了,掉膘10余公斤,6个脚趾磨坏至今未愈,采得的大量原始资料是一串串珍宝,是用金钱也难以买到的稀世珍宝,是无价之宝,是绝品,是人类精神的记录,是人类原始生活的写照和缩影。冀公1997年被异地安置在成都市武侯区,在区老干局的关心和帮助下,冀公将搜集到手的500万字的原始资料继续进行翻译、分类、梳理,这也是一件相当艰苦的工作,因为珞巴族和门巴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当时采录的磁带过后录放时变化很大,往往反复播放多次才听懂原意,又没有文字根据可以核对,某日因事计划未能完成,翌日必须补上,坚持多年,终于完成了350万字的17本书稿的编著任务。他是一个善于幻想的人,仅用13个月就实现了将两个民族的歌谣和谚语100万字翻译成了藏文。这个行动意义更大,社会价值无可比拟,它对藏独和西方反华势力污蔑我们消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谣言是一个有力的反击。截至目前,已书写21本书稿,其中已出版了14本:《门巴族风情录》、《珞巴族风情录》、《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土旅游资源》(与人合作)、《珞巴族民间故事》、《珞巴族动物故事》、《门巴族民间故事》《珞巴族歌谣》、《门巴族歌谣》、《珞巴族门巴族颜语》、《莲花遗韵》、《媒体传情》等11本于近年出版发行,深受读者青睐,一版再版,十分畅销。《珞巴族民间故事》一书荣获2011年中国文联、中国民协颁发的“山花奖”国家级大奖,同时也获得四川省第四届巴蜀文艺奖的“特别奖”。十年前在藏时出版了《珞瑜情歌》、《拉萨情歌》和《墨脱民间故事》等三本书。尚待出版的还有7本:《珞巴族歌谣》、《门巴族歌谣》、《珞巴族颜语》、《门巴族颜语》(以上四本均为藏文,约百万字)、《永恒的瞬间》(350幅50年代拍摄的老照片)《珞巴族民歌精选》、《门巴族民歌精选》(以上均有曲谱和歌词,约50万字)。
      冀公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自己搜集的东西认为是人民创造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要充分发挥它的正能量,为人类造福和服务,因此,资料和照片大量无私地提供给需要者参考,如给西藏民院教授于乃昌25万字的民俗故事资料,他编著的文化大观图书得了国家大奖,可惜书中没有提及冀公的名字。他给军旅作家罗洪中同志上百万字的原始资料及大量图片,他撰写的大峡谷3本人文丛书得了国家级奖励,受到好评,冀公很满意。因为研究珞瑜文化有了接班人了,他写了冀公的名字,冀公没接受他给的7千元图片费。冀公拍的许多老照片满天飞,国内外都在展览和使用,如北京民族文化宫,新华社、人民日报、西藏革命展览馆,冀公也不计较什么了,人家用,说明有价值。
                        四
      进军墨脱前,冀公节约工资(月工资48元)和借钱500个银元,买了一部进口的鲁勒佛勒斯相机和洗相器材。在墨脱进行摸索实践,不知失败了多少次,边实践边总结,从失败中接受教训,逐步摸索着总结提高,最后稍有知识和技巧,从1954年开始把边垂人民的生活、生产、风物、习俗、自然摄入了他的镜头。那时,他一个月的工资仅够买四个双爱克斯胶卷,计48张,因此,惜胶片如命,不舍得乱照一张,十几年时间拍摄了上千张照片,经过筛选,有350张价值极高,被广泛采用和展览,如揭露封建农奴制度黒暗、野蛮、残酷的“人背人”等和反映边垂人民聪明智慧的“藤索桥”的照片被国家收藏并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和刊登。“藤索桥”于1986年荣获西藏首届影展铜版奖。“人背人”的照片荣获2012年云南大理第四届国际影展金奖。“猎人”照片荣获2013年贵阳第六届国际影展二等奖。这批老照片近年在西藏大峡谷、西南民族大学展出,仅2011年就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荷兰等6个国家展出,受到好评。
      冀公认为帮助都是双向的,谁也离不开谁。冀公干的这些是对边垂人民的“知恩图报”,他们开发、保卫、建设了边疆,守住了祖国的大门,祖国才能得以安宁,同时,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文化添彩增光,这是他们对祖国的重大贡献。冀公说自己做的仅是对他们的点滴回报。媒体朋友们对他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对抢救珞瑜文化所取得的成果给予认可和高度赞扬,其中以两个整版报道了冀公。西藏日报,西藏旅游、三联生活周刊、中国西藏、西藏人文地理、晚霞杂志等多家媒体几十次长篇报道了他的事迹。西藏卫视、湖南卫视、四川卫视、陕西卫视、成都电视台等10余家媒体都多次播放了对冀公的采访。新华社发通稿称冀公是“珞瑜文化第一人”,解放军报说冀公是“创造西部神话的人”。上百位朋友和几十家媒体对冀公的正能量给予点赞。北京媒体称冀公是珞瑜文化的开拓者、先躯。冀公的25万字的《媒体传情》一书收录了几十家媒体的报道。不管别人怎么称赞,冀公心里明白,自己吃几个馍,自己最清楚。别人的夸奖是对自己作为的肯定,更是鞭策和鼓励,更应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文明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梦而奋斗!
                      五
      冀公认为社区是自己的家,建设靠大家,在这个广阔的天地里,更能发挥老干部的独特作用。效果更好,影响更大。离休后,在藏时,对西藏大学、拉萨小学、不少机关及许多社区做过革命传统教育的报告。回到成都后对机关、小学、社区都作过十几次的互动交流,仅在前几年拉萨“614”打砸抢烧杀事件后,对他所在的老干部支部和社区做过6次报告,并将揭露封建农奴残忍的12张照片放大到处展示和传阅,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2009年应中山大学的邀请,冀公亲赴广州同500多名研究生互动交流,在不足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获得27次掌声,这是最大的褒奖,深受欢迎,反映良好。在社区里,群众都在看着一个离休干部的言行,因此,冀公始终以人为善,以人为伴,以诚待人,他认为这样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爱戴,人们都愿意和冀公接近、说话,遇到国内外重大事件,如国家人代会、党代会、日本复活军国主义、疆独骚乱、藏独活动等,他都应邀在院内同许多朋友深入讨论,阐明他的认识和观点,大家都点赞他的正能量。在小区里,他同群众只有信任和友好,没有猜忌和回避,亲如朋友。
      节俭是冀公的正能量的又一体现,他从未浪费过一粒米,每逢吃好菜时,自然忆及了小时候饿肚子的情景,1950年修二郎山公路时不时断炊以野菜充饥,进藏途中空肚子行军,进驻边防吃棕树患病的悲惨情景,自己不浪费,还将剩菜剩饭带回家食用。冀公并不吝惜,也并不缺钱,几十年来帮助别人是他的常态,近几年,汶川、芦山大地震,他是第一个捐赠千元的人,还捐赠了上千元的图书给灾区学校。多年来,每年他都办了十几期两个平方米的墙报,内容涉及时政、健身养心等,生活小知识等方面的剪报应有尽有,看得人很多,都异口同声地说“是知识的仓库,受益匪浅”。他认为我国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度,节能更为重要和急迫,他视水、气如金,采取科学办法节能节水,收效颇丰。他将洗衣洗菜的水储存两个桶里,冲厕拖地,从未用自来水冲厕,因此,他家中三口人,每月仅用自来水3立方,安装了节能器,每月仅用天然气10立方左右,节约了大量能源。这个办法在墙报栏上展示多次,不少人仿效收效不错。节能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说到底是个政治问题。他订的《晚霞报》和《文摘周报》、《大众健康报》合订本在读报人中间传阅,很受欢迎。他在小区里不孤单、不寂寞,到处是朋友,和大家见面打招呼,坐下海阔天空,亲如家人,温暖和谐。
      总之,从冀公踏上社会的60多年里,没有闲暇过,没有浪费过时光,没有时间玩耍,深感时间不够用。他最大的奢望是出版完这21本书,升华墨脱的知名度,把这棵摇钱树培植好,造福边垂人民。
      冀公对生活要求不高,粗茶淡饭、着装普通,出行公交。儿女们说他不会生活,不会享受。实际上他生活得很好,很充实,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处处在释放着正能量。他有干不完的活,在珍惜生命,呵护健康的条件下,他还要抓紧兑现好自己订的计划,发挥余热,尽点义务,力争对自己的人生划个园满的句号。“奋斗”是冀公人生的写照,他要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在这短暂的时光里实现自己的梦想,融入中国梦而努力!本文到此该结束了,我情不自禁地对这位老人产生了肃然起敬的感情,我衷心地祝愿冀公的梦想能圆满实现,衷心地祝福冀公健康长寿、家庭幸福!

 

上一篇:驻马店

下一篇:我的外公